编者按
近年来,金昌市检察机关深入推进法治人才培养,不断加强检校交流合作力度,积极发挥实习实训基地作用,携手多所高校开展大学生暑期实习实践活动。2025年的盛夏,金昌市检察机关又迎来一批朝气蓬勃的实习生,他们将在这里迈出他们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即日起,我们将陆续在公众号推出 《检察院实习日志》,记录实习生在检察机关工作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共同见证他们的成长与变化,并以他们的独特视角,还原检察工作日常,传播法律知识、传递法治力量。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实习生们的检察工作之旅!
 
 
记第一次跟庭评议:在法槌声中成长 在评议会中淬炼
 
郭津文
 
初入法庭:好奇与忐忑交织
 
以检察院实习生身份,走进金川区法院的庭审现场,既兴奋又紧张,清脆的法槌敲打的似乎是我怦怦狂跳的心。今天旁听的是一起危险驾驶和妨害公务数罪并罚的案件,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法律脉搏的跳动,深棕色的桌椅,高悬的国徽,先前的嘈杂低语被声声法槌压了下去,我屏气凝神,努力挺直了腰板。公诉方与辩护方你来我往,充分行使着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原来真实的庭审并非影视剧里表面的“唇枪舌战”,是更深层次逻辑与证据的精密博弈,似双方在迷雾之中一块一块拼凑出完整的事实拼图。
 
庭审观察:细节里的专业魅力
公诉人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不管是举证还是质证都条理分明,像搭积木一样层层推进。两种罪行,两个框架,两套逻辑,带教检察官发给我的“出庭评议评分表”中“一证一质一辩”,就这样从生硬呆板的纸面跃然于真真切切的现实中,突然理解“逻辑清晰”是这样充斥着魅力。坐在旁听席上,耳边不时传来公诉人对其量刑的建议“…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并取得被害人谅解,应从宽从轻处罚”,思绪转到2024年上映的电影《第二十条》中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们办的不只是案子,更是一个人的人生”。是啊,检察官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时,既不能让任何一个细微的罪行逃脱法律的惩罚,同样,面对犯罪嫌疑人的悔罪情节,也应如实陈述。人民的武器与枷锁都已交予检察官代为忖度与行使,宽严相济,才是法律最纯正的意义。适才读懂了《守护解放西》中的一段话:“现实生活远比书中更要复杂,因为它不是黑白分明,也不是非黑即白。我们检察官要做的,就是让黑白分明,让黑夜有光。”
 
评议环节:碰撞中的思维火花
庭审后的评议更是“重中之重”!检察官们一针见血地指出起诉书完善空间、质证盲区,更讨论起量刑表述的严谨性。作为实习生的我,刚从开庭带给我翻腾的思绪中回过神来,听着检察官们各抒己见,脑海里已经蹦出了一大堆急切需要清楚的问题:“公诉人发问的时候总是问‘为什么’可以吗?这算不算诱导性发问啊?”“当庭播放的监控视频没有声音,会影响定罪量刑吗?”“两种罪行数罪并罚刑期判得是不是有些过长,这个依据又是什么呢?”带教检察官不厌其烦地给我们一一解答,脑海中的诸多疑问随即消除殆尽。细细琢磨,从一个小小的案件中就有如此之多的纷繁复杂的难题,不禁感叹法律工作者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实习感悟: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蜕变
如果说法律是冷峻的框架,那实践就是赋予它温度的熔炉。不了解法律规范面对的社会现实,不了解法律修订的时代更迭,就不可能真正读懂一段段晦涩法条。评议会结束后,回到自己的小办公桌前翻出刑法法条——那些曾经死记硬背的条文,也突然有了温度。不禁想起里尔克写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的一句话:“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这次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实践课,是我法律生涯中的重要节点,我真正看到、体会到检察院工作的难度之大,也深感自身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之浅,思考法律问题的逻辑也过于感性化。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坚信通往法律殿堂的路,光明而灿烂,此刻的我,正脚步坚定的踏在路上。
作者简介
郭津文,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大二学生,现在金昌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