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兰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继承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从理念、机制、科技手段等方面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兰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全市政法机关坚持一手抓保安全、护稳定工作,一手抓源头性、基础性问题解决,在维护稳定、服务大局上主动作 为,在防控风险、创新开拓上积极探索,在破解难题、补齐短板上重点突破,各项工作统筹推进、成效明显。2018 年,全市八类主要刑事案件 破案率创近5年最高,“两抢 一盗”案件发案为近 5 年最 低,治安案件受理数为近 5 年最低,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大幅度提升。
9月20日,“见证大提升——甘肃政法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兰州,深入七里河禁毒基地、张掖路派出所、城关区何家庄东街一处“三不管楼院”等进行实地采访,切身感受兰州市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及由此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果和给我们的启示。
“平安驿站”保平安
“醉酒太危险了,多亏你们及时发现,真是太感谢你们了。”醉酒者家属握着李建文的手感激地说。
原来,今年8月5日晚,李建文在值班中,发现不远处绿化带里躺着3名醉酒人员。在查看醉酒人员身体状况后,立即向酒泉路派出所夜间值班民警报告。几分钟后,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将三名醉酒者一一送回家中。
李建文是谁?他为什会这么做?原来,他不仅是中国石油甘肃兰州销售分公司的保安人员,也是酒泉路派出所“平安驿站”的志愿者,协助辖区民警进行社会救助和日常服务工作。
酒泉路派出所辖区的“平安驿站”就设置在中石油甘肃兰州销售分公司的保安亭,周边商铺林立、人流量大。
“自从保安室加挂了‘平安驿站’牌之后,前来问路的群众、旅客比以前明显增多了,我们在做好公司内部安保的同时,为市民旅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更加感受到了作为‘平安驿站’志愿者的一份社会责任。”在此工作的志愿者白炳军欣慰地说。
“‘平安驿站’的设立主要是考虑到附近有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以及夜市、酒吧一条街等文娱场所,治安形势复杂。”酒泉路派出所中街子社区民警原丞浩宇介绍说,夜间的“平安驿站”警灯闪烁,标识灯箱上贴有“兰州公安·平安驿站·24小时安全救助”的字样。
“以前下夜班半夜回家总有些不放心,现在有了‘平安驿站’,让我们晚归的人,有了安全感。”在甘南路一茶楼上班的几位女孩由衷地感慨。
夜间安全问题事关百姓人身财产切身利益,是衡量群众安全感的重要指标。 2019年7月中旬开始,兰州市公安局借鉴上海24小时值守“安全屋”经验,相继在辖区治安形势相对复杂、经济发达、夜生活丰富的地域试点建设了11个“平安驿站”,依托居民住宅小区、学校、医院、单位的门房岗亭等具有专业保安力量的地点,24小时为群众提供紧急安全救助,以及日常社会救助及其他问询服务等工作。
“‘平安驿站’最初设立的构想源于单身女子的晚归问题。”据张掖路派出所所长金小栋介绍,“平安驿站”志愿者在遇到情况时可以直接拨打派出所信息研判室电话,派出所民警接警后会在最短时间内到达事发现场,保证精准及时。
社区民警每周至少2至3次到“平安驿站”,指导志愿者学习钢叉、警棍、盾牌、头盔等装备的使用和一些医疗救助常识。志愿者接到被侵害人求助求救时,在保护被侵害人安全的同时,第一时间向辖区派出所报警,辖区民警将快速前往处置。
“培训时警官一直强调,在救助需要帮助的群众时也要保护好自己,比如救助醉酒者时要及时录像取证。”李建文说。
警灯长鸣、昼夜守望。据统计,自城关区“平安驿站”设立以来,共提供各类问询、帮助30余次,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
“多亏了派出所的黄警官,才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不然这么热的天没有水洗脸,不能做饭,连喝的水都没有。” 兰州市城关区何家庄东街一小区住户何优前感激地说。
早在今年8月初,该小区业主委员会4名代表拿着一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来到兰州市公安局城关分局,感谢铁路东村派出所民警主动作为,帮助他们解决了用水的问题。
原来,今年6月26日11时许,何家庄东街某小区因个别住户长期拒缴水费导致小区停止供水,造成198户居民用水困难。
面对长时间的停水,又正值烈日酷暑,多数居民情绪躁动,矛盾日渐升级。为尽快解决居民的用水问题,小区业主委员会负责人前往铁路东村派出所求助社区民警黄华。
得知此事后,黄华立刻向所长董海涛进行了汇报,董海涛闻讯后多次前往街道社区与相关负责人协调沟通,黄华则前往个别不交水费的居民家中耐心说服大家缴纳水费。经过二人近一周的努力,从7月12日起,小区供水恢复正常。
“9月14号,每个单元都安装了智能水表,供水问题得以全面解决。”黄华欣慰地说。
事实上,类似的暖心事,兰州公安民警还做过很多。
“我11点钟来到派出所的,2点钟两个警官就已经到我家了。然后开始照相,今天来办理挂失登记和缴费。我没想到办事效率这么高,真的是太感谢警官了。”9月20日上午,记者在张掖路派出所采访时,遇到前来挂失登记的马女士,她由衷地夸赞民警们的贴心服务。
原来,前两天马女士的妹妹遗失了身份证,由于腿摔伤了行动不便,无奈之下,马女士只好替妹妹前来补办身份证。
“来之前一直担心不是本人办理,速度会非常慢,没想到民警们专程上门服务,我们真的特别感动,人民警察是真心替群众着想啊。”马女士感激地说。
基层派出所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化解各类矛盾。自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活动开展以来,兰州市公安局各派出所坚持“小事不出社(村),大事不出街道(乡镇),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当地”的“枫桥经验”工作理念,按照“关口前移、预防为主、调解优先、促进和谐”的工作原则,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落实到走访群众、整治隐患、侦办案件等警务活动全过程,强化源头治理,努力实现就地化解矛盾、防控风险。
按照“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原则,兰州市公安局率先在全市具备条件的派出所设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室,并形成由人民调解委员会牵头,社区民警、社区干部以及网格员、楼院长予以协作支撑的多元化调解模式,努力做到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与此同时,各派出所把社区警务室作为各基层力量联合调处矛盾纠纷的延伸触角和工作站点,将接报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情感纠葛等警情移送至社区警务室调处,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坚决杜绝“民转刑”“刑转命”案事件发生或诱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在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过程中,公安派出所发挥各自所长,针对不同警情、民情,探索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新路子,争当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主力军、排头兵,全力提升派出所基础工作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确保“枫桥式派出所”落地见效。
守护青少年无毒净土
在讲解员魏萍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位于七里河区华林路第二小学院内的七里河禁毒教育基地。
教育基地展馆以“拒绝毒品、守护美好未来”为主题,采用大量高科技手段,将场景复原、大型雕塑、发光灯箱、互动多媒体、VR毒品体验小屋、180度互动毒驾体验设备、360度全息投影、AR/MR增强现实技术、凌空斩毒游戏等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入多项展示环节,集成果展示、科普教育、档案查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科普展馆,全面展示了七里河公安分局打击毒品举措和创新的预防工作成果。 9月10日,兰州市第八十八中学的60余名师生前来七里河禁毒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在领袖的力量、百年禁毒、认清毒魔、危害之源、利剑缉毒、禁毒“八进”宣传等主要展区,魏萍向师生们介绍了我国禁毒历史、禁毒政策、法律法规、毒品分类、毒品危害、毒品违法犯罪的打击整治、如何远离毒品等知识。
“这是一个‘毒面’模拟系统,通过采集体验者面部图像,展示体验者如果染上毒瘾,3年、5年、8年后的样子,让人更直观地了解毒品对人体的危害。”在模拟毒品对人体的危害的互动体验区,魏萍熟练地向参观者介绍、示范了“毒面”模拟系统。
“吸毒后的样子好恐怖啊。”
“吸毒后实在是太可怕了,我会做恶梦的。”
“这个系统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吸毒对人体的危害。”
……
学生们在看了模拟自己吸毒3年以后的图像后,你一言我一语地感慨起来。 “学校会让我们制作一些禁毒的手抄报,深切地感受到毒品对人的危害。我要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还要告诉自己的亲戚朋友家人都远离毒品,共同创建无毒家庭。” 华林路第二小学学生卡文梅说。
“通过全覆盖的宣传预防,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能够深刻意识到毒品带来的伤害是不可挽回的,增强全社会自觉抵制毒品侵害的能力。在这里我们主要是面向全社会,让大家知道毒品的危害,提高自己抵御毒品的能力,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魏萍介绍说。
平安和谐是群众的第一需求,兰州政法机关以打造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城市为牵引,积极构建基层治理新模式,进一步强化矛盾源头预防、调解组织建设、多元联动,有效形成了全民共创共建共参与的平安建设新格局。
“下一步,兰州市各级政法综治部门将主动聚焦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创新和发展‘枫桥经验’,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兰州,为建设西部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兰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张天泉说。(何明霞)